May 09, 2009

[music] Why There Are Mountains -- Cymbals Eat Guitars


英雄出少年,許多領域都有一些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的新秀。我比較熟悉的體育界就有一拖拉庫:台灣的撞球神童吳珈慶,剛進 F1 就大放異彩的 Hamilton,執世界高爾夫球界牛耳的 Tiger Woods,美國職棒的 Albert Pujols......。個個都是二十出頭就登上世界體壇的頂峰,吳珈慶更是年僅十六就奪下世界冠軍。

音樂界也不例外。聽音樂聽久了,難免會緬懷一些老團舊時的甜美時光,更害怕後續這些毛頭小子會搞一些不合口味的東西,落於電影"食神"中經典台詞形容的困境。

幸好,我們有 Cymbals Eat Guitars。

這四個來自紐約史坦頓島的年輕小伙子,自己發行首張專輯,但別因為這樣而看扁他們,如果現在就票選 2009 年的專輯,這張『 Why There Are Mountains 』絕對是我口袋中的第一名。

開場曲 "And the hazy sea" 的開頭或許會讓你以為這又是另一個精力旺盛的搖滾團,但沒過幾秒,那甜蜜蜜的吉他與主旋律就會讓你改觀,然後帶著你水裡去、火裡來,有時熱血、有時冷靜。單單是聽完這首歌,就足以讓我愛上 Cymbals Eat Guitars。

"Some tree" 的前段實在很難不讓人想起 Pavement 早期實驗性較強的作品,但中後段的旋律性又把親切感提昇了許多。"Indiana" 中,偶爾加入的管樂讓整個音場更深厚,也不禁讓我懷疑,這真的是同一個樂團的作品嗎?

還沒驚訝完,"Cold Spring" 中加入了點綴的弦樂,間奏配合的琴音又讓我想起 The Cure。下一首歌 "Share" 是我選擇放在 Blog 上的佳作,一開始簡單的鍵盤慢慢挑起聆聽者的情緒,幾個鼓點之後,緩飆的吉他回饋音牆搭著主唱 Joseph Ferocious 虛幻的嗓音揭開序幕,然後,華麗的管樂又回來了。後段一連串輕快的吉他,彷彿青春之泉,心情整個暢快了起來。



"What dogs see" 是飄渺有如 Deerhunter 的空谷之音,接下來 "Wind pheonix" 的木琴或許讓你稍稍鬆懈下來,不過,Cymbals Eat Guitars 畢竟是一個搖滾樂團,怎能讓你的耳朵如此輕鬆?2分28秒之後,Joseph 一聲嘶吼,暴雨狂落,似乎是在宣示:We totally rock !!!

"The living north" 剛開始像極了冷靜版的 Yo La Tengo,但後面還是作回了自己。很多樂團都喜歡把專輯的結尾曲作得特別長,Why There Are Mountains 的最終曲 "Like blood does" 也不例外。前面三分之一只有人聲和吉他的搭配,聽來格外淒涼;三分鐘後,鼓、另一把吉他和鍵盤一層一層堆砌起來,慢慢加速;4分31秒後,全速前進,直到結束前的一分多鐘才又慢下腳步,那空心吉他伴奏下的主唱嗓音真像是鬼魅般的 Thom Yorke。

直到聽完,我已經全身大汗,好像又去騎了一趟恆春半島,在高低起伏的山巔海角心甘情願地精疲力盡。

Cymbals Eat Guitars | April 12th Cake Shop | nyc from intervuus on Vimeo.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